欢迎访问江苏省土壤学会官方网站!
土壤事实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说林训》:“土壤布在田,能者以为富。”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材料之一。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最新研究进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研究进展
南京土壤所彭新华课题组:生物耕作(Bio-tillage),可持续农业的新视角
更新时间:2020-11-10 浏览数:

为了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发展可持续农业势在必行。传统耕作虽然促进了农业生产,但也出现了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蚀等问题;同时大型农机具不断压实土壤,进一步加剧了土壤退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保护性耕作概念,提倡少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护了土壤肥力。二十一世纪初,联合国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包含少免耕,持久的地表覆盖和多样化轮作。但是,大数据分析表明保护性农业仅在干旱且易侵蚀地区实现有限的作物增产。因此,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优化保护性农业,从而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最近,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彭新华团队提出了“生物耕作”的概念,为实现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生物耕作”是指利用具有发达的深根系的覆盖作物,通过其根系生长,穿透紧实土壤层,然后在根系腐解后形成大量生物孔隙(根孔),进而改善土壤结构以及土壤的导水导气性,并为后茬作物根系生长提供优先通道,达到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与传统耕作相比,利用“粮食作物-覆盖作物”轮作,实现生物耕作,可以降低大型机具压实土壤风险,同时能够利用地表覆盖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培育健康的土壤等。

  “生物耕作”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受气候条件和管理措施的影响,良好的管理措施对优化生物耕作至关重要。适宜生物耕作的覆盖作物品种需具备粗壮的深根系、快速的定植和生长能力、以及残根能快速腐解等特征,并能够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及时种植,有利于覆盖作物形成足够的根系生物量,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在覆盖作物开花结实期,使用合适的机具有效灭杀覆盖作物,有益于提升生物耕作的效果。深入研究适宜作物根系生长的生物孔隙特征,培育有效的生物耕作品种,优化生物耕作的田间管理,将有利于生物耕作的推广利用。

  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相关论文发表在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期刊上。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7198720306267?via%3Dihub

传统耕作、免耕和生物耕作的优缺点比较



  原文链接:http://www.issas.ac.cn/xwzx/kjjz/202011/t20201110_5742689.html